新丝路

字:
关灯 护眼
新丝路 > 缅甸风云 > 第121章 医疗下乡

第121章 医疗下乡(第2/3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医生下乡这个大好消息吸引,更没有人听异见者的喋喋不休。

    治病,可比交税重要多了!

    以往,缅北百姓无医也无药,生了小病就自己找草药,按土方治病,小病拖成大病,也就找大村寨的巫医、神婆治病。

    巫婆治病,就是两大手段跳大神和鸦片水。

    病人能否痊愈,就看老天爷了,死了就是天收,不死就是巫婆的功劳。

    为了感激巫婆大恩,山民会贱卖家畜,向巫婆供奉,感恩之余,也以免被诅咒。

    若是病人被天收,就是人财两失,甚至可能一夜赤贫,沦为无地佃农。

    农村改革过程中,头人、神婆失去权威,僧侣也缩回寺庙,农民身上的枷锁被松开,民智也稍开。

    大家不再相信鸦片治人,神婆救命的鬼话,更愿意听医生的话。

    可医生只在木姐和南坎,根据地虽小,但不是每个村民都能及时就医的。

    医疗下乡,正中农民需求的疼点。

    这个特大喜讯被百姓奔走相告,大家殷切地期待医生早点来。

    村头榕树下,全村百姓围着两名贵客,热切地讨论着,但也在民兵监督下守规矩地排队。

    黄元示意老伯伸出发黄嘴巴,“你这是腹泻,昨天喝生水了?”

    老伯大大咧咧道:“天气又热有下大雨,烧水太麻烦,我都是喝井水的。”

    黄元大声说:“大家可不能再喝生水了!”

    “昨天,姐兰村的阿科打摆子,人没送到医院就没了,就是喝生水、上厕所不洗手等不卫生习惯,让他患了疟疾。”

    村民倒吸一口凉气,脖子都往回缩了缩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他,人高马大的,没想到就这么没了!”

    “是啊,他家两个孩子可怎么办?”

    黄元借此机会宣传:“病从口入,大家一定要喝凉开水,上厕所尽量不用手,少吃生食。”

    缅北雨季雨水多,野外到处是绿色,但干柴火却很难找到。

    气温动不动就35°以上,湿热环境下,找柴火更消耗体力和水分。

    山民很穷,一般家庭连铁锅都没有,很多家庭碗筷都没有,吃饭时垫一块芭蕉叶,用右手抓来吃。

    生活如此困苦,没铁锅也没水杯,这样的经济和自然环境下,山民都没有喝开水的习惯。

    根据地钢铁基地建立起来后,才彻底改变这个环境。

    铁锅、铁壶、水壶等小家具廉价出售,百姓卖掉一袋粮食,或者打三天工,就能置办一套厨房用具。

    柴刀、锯子等工具的普及,加上经济条件的改善,山民才具备喝开水的条件。

    没有工业基础,就算给百姓分田,他们依旧无法大幅提高生活水平。

    “要喝开水,喝热水吃药更有成效!”

    老伯刚拿到药,就和医生借了一杯水吃下药片。

    围观的村民赞同地点头,更坚定决心要改掉喝冷水的习惯。

    黄元笑眯眯的点头,“老伯,这片驱虫药也吃了,清空肚子里的蛔虫。”

    老伯拿了药片,有些忐忑的问:“医生,要多少钱?”

    “诊费1块钱,或者5斤大米,又或者300块缅元都可以。”

    黄元又道:“我给你开了三副药,今晚吃一副,明天分早晚两次吃。药费是2块钱。”

    一听药钱,大伯笑开花,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布包,小心翼翼地翻开层叠的布片,点出3块钱交给医生。

    黄元收下钱,“下一个!”

    一个妇人抱着小孩上来,“医生,我家小孩晚上一直哭闹,你给他看看。”

    黄元让小孩坐桌子上,问了小孩几个问题。

    问完,黄元就笑了,“你把他裤裆打开!”

    围观的村民哄堂大笑,又到喜闻乐见的斗小鸡环节。

    开裤裆后,小鸡肿肿的。

    黄医生笑问:“昨天是不是玩火了?”

    小屁孩点头,昨天点篝火时,他和小伙伴对着火炭浇童子尿。

    大家听言大笑,“对火撒尿,鸡儿邦邦肿!”

    “问题不大,过两天就消肿了!吃点驱虫药,以后就调皮了!”

    送走小孩后,基本每个村民都过来问诊,因为不开药就不用给诊费,大家打着占便宜的主意问病。

    没病最好,有病刚好有医生在,不用跑镇上。

    黄元下乡路线是瑞丽江北岸。

    瑞丽江北岸,有一个狭长地带是缅甸国土,现在是九旅控制区,一共有6个村子,百姓最为开化,和瑞丽百姓没啥区别。

    随着医生下乡的深入,旅部医院也拿到一手的病例汇总。

    雨季时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